极品村妓(第二部私奔时的故事)

阿蓝

武侠玄幻

不觉,繁忙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秋天里,农村里就渐渐地空闲起来了。因为在这年的初秋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55章 看病时的艳遇(1)

极品村妓(第二部私奔时的故事) by 阿蓝

2018-5-31 06:01

第55章 看病时的艳遇(1)
  李向东在一个粮仓里干起看守仓库的工作来,对于粮库粮仓,相信很多80后都不会陌生。
  这里是全县的粮仓,比较大,但还是老式的苏式粮仓。
  1955-1960年,在全国各行业向苏联学习的形式下,粮食建仓中学习引进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
  该仓型在全国普遍推广建设,砖墙,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中间两根木柱),3米开间,廒间长54米,檐墙堆粮高2-2.5米,斜堆,廒间仓容2500吨(当时号称500万斤大仓),沥青砂地面,墙刷热沥青防潮,砂浆抹面。
  标准的“苏式仓”是考虑了机械化作业的,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的地沟,内装出粮皮带机。由于当时经济实力差,钢材、橡胶原材料不足等实际情况,后期建“苏式仓”时,取消了天桥、地沟,此仓也成“标准仓”。
  从科学角度来讲,粮仓建设应将充分保障粮食储藏安全放在首位。
  从粮食自身的物理性质、生理特性、生态特点等方面考虑满足储粮安全的需要。
  仓型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粮种特点、粮库性质与功能而确定适宜的仓型,全国不能搞“一刀切”;仓房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应根据建仓的经济性及储粮的安全性选择应逐步提高我国粮仓的综合性能。
  这里地处岭南,属于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高温,所以苏式粮仓根本不符合这里的地理特点,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才建起来的。
  将近二十年,这里的仓库早就不成样子了,只有少数可以屯放粮食,其余都在等待维修,是个空架子,连人员都减到三人,要知道这个县级粮仓,在鼎盛时期,管理人员多达一百多人呢。
  除了李向东是青年外,其余两个都是五六十的老头了。
  一个姓赵,李向东叫他赵大爷;一个姓钱,李向东就叫他钱大爷。
  这里工作很清闲,大多数时间李向东都是陪这两个老头下棋,不过最近,钱大爷老是请假,不怎么爱说话了,整天唉声叹气的。
  李向东开始以为是他病了,后来从赵大爷口里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原来钱大爷的儿子去年买了一辆拖拉机搞运输,不料才两个月就出车祸去世了,留下一个刚结婚半年的漂亮妻子。
  都说新娘子难守空房,可钱大爷的媳妇却是个孝顺的人,尽管丈夫去世了,她都没有改嫁的意思,每天尽心尽责的照顾好两位老人,老人呢,劝也劝过她了,最后实在没办法,就由她去了。
  寡妇门前是非多。
  钱大爷的儿媳由于长得实在是太漂亮了,附近的未婚青年以及一些光棍们,好像苍蝇闻到了臭蛋一样,整天围着钱家团团转,不仅如此,还对她进行骚扰,这不,就在昨天,她从外面干活回来,经过一处偏僻的地方,被村上的两个光棍拦住,要对她非礼。
  幸好她最后逃脱了出来,但却被气得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看来很多医生,也吃了很多的药,都不见好转,眼看一天天的瘦下去,二老心里那个急啊!
  “我来帮她治治。”李向东对赵大爷说道。
  “你?”
  “对,我!”面对赵大爷质疑的眼神,李向东斩钉截铁的回答道。
  “好,我这就去告诉老钱去!”赵大爷说完,棋也不下,就急忙向钱大爷家跑去。
  钱大爷家住在与东土大塘村的邻村,也是一个郊区村,名字叫春水村。
  是一座半与世隔绝的小村子,三面环山,小河横过,气候宜人,如在以前,必定是一个世外桃源,但是在现代,这样的环境却阻碍了与外面世界的交流,倒成了一个养老的好地方。
  由于地处县城郊区区域,靠近县城,所以日子还算过得去,家家户户都能吃饱穿暖,除了娱乐条件差点儿,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与大城市相比,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这个小村的人们挺知足的,与别的地方没有什么不同的。
  提起春水村钱大爷家的儿媳妇阿秀,左右村庄的人无人不知。
  初秋的清晨,空气依旧那么闷热,天还没放亮,钱家的院子已经醒了过来。
  一个苗条的身影正俯身打扫自家院子门前的垃圾,她就是钱大爷的儿媳妇阿秀,远近闻名的大美女。
  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没过门半年,男人就已经去世。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